63人违规炒股,被罚8173万元
2月9日,证监会网站发布了一则公告,剑指招商证券。 招商证券官网图
对于千亿市值券商招商证券来说,这个年可能过得有些五味杂陈。
2月9日,即兔年的最后一天,证监会网站发布了一则公告,剑指招商证券。公告称,证监会近日组织稽查执法、日常监管力量集中查办了招商证券多名从业人员买卖股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托刑事追责、行政处罚、行政监管措施、内部问责进行立体化惩戒。
券商违规处罚常见,但此次被罚人员之多、处罚力度之大、惩戒之多维化,颇为罕见。不仅如此,公告披露前的2月7日,证监会迎来新任主席。在这一背景下招商证券遭罚引起了市场的密切关注,被外界视为开年“典型”。
A 增加内部合规检查次数
证券从业人员不得买卖股票是《证券法》的基本要求。近年来,证监会严厉打击证券从业人员违规买卖股票行为。2019年至2023年,共查办67起从业人员违法炒股案件,对139人作出行政处罚,着力构筑“不敢、不能、不想”违规炒股的长效机制。
在2月9日的公告中,证监会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对招商证券的处罚:一是对63人作出行政处罚,合计罚没8173万元,对1人作出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二是将1人涉嫌内幕交易行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对46人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其中拟对3人采取认定为不适当人选,对5人采取监管谈话、38人采取出具警示函。四是对负有从业人员管理责任的招商证券,采取责令增加合规检查次数的行政监管措施,对公司董事长采取出具警示函、2名时任合规总监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并督促招商证券启动内部问责,约谈相关违规人员,落实问责全覆盖。
展开全文
当天,招商证券火速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积极表态坚决支持证监会的处罚决定,将对员工违规炒股行为进行“零容忍”管控。在这则公告中,招商证券表态如何杜绝员工违规买卖股票行为,也强调上述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发生在2021年以前。
同日(2月9日),深圳证监局也密集发布了多则针对招商证券以及相关个体的罚单,从中外界也可以一窥更具体的违规细节。湾财社记者注意到,部分管理人员违规行为发生在七八年前,追责回溯时间之久令人惊讶。
值得一提的是招商证券前总裁熊剑涛。早在2023年11月,他就提前收到了证监会下发的市场禁入决定书。湾财社记者注意到,熊剑涛通过3个证券账户交易股票,甚至长达十多年,股票最晚交易时间为2021年7月。根据熊建涛对各账户交易决策的比例划分,证监会认定其交易股票总成交金额519022027.49元,盈利33566029.02元。
就在2021年10月,招商证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收到公司执行董事、总裁、首席信息官熊剑涛先生递交的书面辞职报告——熊剑涛于1995年6月入职招商证券,深耕多年,足迹横跨该司多个部门,结果担任总裁一职不到3年就突然离去,彼时引起了外界猜疑。不过,招商证券在公告中强调“熊剑涛先生因决定专注于个人其他事务,申请辞去公司执行董事、总裁、首席信息官等在公司董事会、管理层担任的全部职务”。
在上述2月9日下发给招商证券的罚单中,深圳证监局决定对招商证券采取责令增加内部合规检查次数的行政监管措施,并且检查频率细化到2024年每个季度——在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合规检查,在每次检查后10个工作日内,向深圳证监局报送合规检查报告。
B 频收罚单、被调出白名单
除夕当日,招商证券深圳一家营业部也因其他违规行为收到了警示函。经查,招商证券深圳南山南油大道证券营业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从业人员于2021年至2022年间私下委托他人进行客户招揽;二是未能及时妥善处理投资者投诉和纠纷。上述问题反映出该营业部对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管理不足,在营销、客户服务、投诉处理等环节合规管理不到位,遭深圳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近几年,招商证券这家老牌券商事实上频现波澜。2022年,招商证券因收到罚单频次之高,引起了市场的密切关注。据湾财社记者粗略统计,该司及相关责任人2022年内合计至少收到6张监管函,发函机构包括证监会、深圳证监局以及沪深两大交易所。
对于一家头部券商来说,这个密集度在业内并不多见。处罚事由也颇为多样化,除了交易系统故障,还涉及投行业务等。
从时间轴来看,2022年3月14日上午,A股开盘后,有网友在网络平台上称招商证券交易系统出现系统故障,交易页面无法成交,无法撤回。
此次网络安全事件,直接招致招商证券连领深圳证监局、上交所、深交所等三大机构的罚单,内容均直指该司变更管理不完善,应急处置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在处罚上,或被要求责令改正,或被书面警示,或遭出具警示函。
但很快该司再度曝出网络安全事件。同年5月16日早间,有投资者反映称,招商证券系统崩溃,PC与APP端均无法登录。随后,招商证券发布微博,证实了当天早上交易系统部分客户登录出现异常。
监管机构的罚单随之而来。7月12日,证监会网站公布了对招商证券的处罚,称其在2022年5月16日的网络安全事件中,存在系统设计与升级变更未经充分论证和测试,升级回退方案不完备等问题,反映出公司内部管理存在漏洞、权责分配机制不完善,决定对该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强调该司应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并对责任人员进行内部责任追究。
事情还未结束。在因两次业内罕见的交易系统故障密集收到监管函之后不到一个月,招商证券又因投行业务受到深圳证监局的处罚。
8月9日,深圳证监局对招商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原因是招商证券在从事投资银行类业务过程中,存在3大问题,涉及保荐、债券承销与资产证券化业务。
出人意料的是,更大的“雷”还在后头。8月12日,招商证券公告称,收到证监会的立案通知书。因该司2014年在开展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现中安科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财务顾问业务工作期间未勤勉尽责,涉嫌违法违规,遭证监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此事一出,旋即引发轩然大波。与前述交易系统故障以及投行业务的处罚相比,显然此次立案调查对市场的心理影响要大得多。
时间的车轮不断转动,进入2023年,招商证券再次迎来一记重拳。在该年6月下旬证监会公布的新一期证券公司“白名单”上,共有31家券商入选,其中5家新进入名单,还有4家被调出名单。招商证券,正是被调出“白名单”的券商之一。
什么是“白名单”?按照“分类监管、放管结合”的思路,近年来证监会对公司治理、合规风控有效的证券公司实行“白名单”制度,对纳入白名单的证券公司取消部分监管意见书要求,同时对确有必要保留的监管意见书,简化工作流程,从事前把关转为事中事后从严监督检查。
那么,被剔除出“白名单”,对招商证券有什么不利?“白名单”主要供证券监管部门使用,证券公司虽然不得将其用于广告、宣传、营销等商业目的,但入围券商享有诸多便利之处,比如说简化部分监管意见书出具流程,以及创新试点业务的公司须从白名单中产生,不受理未纳入白名单公司的创新试点类业务申请。
2024年2月18日,招商证券发布业绩快报称,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97.95亿元,同比增长3.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7.44亿元,同比增长8.35%。2024年,招商证券合规以及业绩如何表现,犹未可知。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王玉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