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寿天津分公司:以案说险 | 用保单贷款买理财? 警惕“贷旧投新”陷阱!
近年来,有不少非法分子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欠缺、防范意识薄弱等特点,引诱消费者操作“贷旧投新”,让消费者利用保单贷款购买新的金融产品。该行为不仅危害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还损害消费者的保险保障。下面请看一个案例:
案情简介:
2023年4月,平安人寿客户服务人员小C在处理空客业务中,接到客户A先生的呼入视频,系统显示其需办理保单贷款业务,在通过身份核实、人脸识别进入业务确认环节,视频过程中,A先生经常犹豫不定并转向视频外某处,与不明人员确认细节,小C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提醒A先生注意保护自身财产安全,对方随后表示再考虑一下,匆忙挂断视频。
后续,小C再次致电A先生沟通,发现其在办理业务中确实有他人在旁协助贷款操作,但未说明是贷款业务,只提及领取,且在领取后可以购买一款更好的产品。对此,小C提醒A先生警惕不法金融风险,应根据实际保险需求和经济条件购买金融产品,销售人员不得通过引导保单贷款、引导退旧保单的方式让投保人购买金融产品。A先生最后表示第三方人员还在身边,说话不方便,但已知道其中风险。
小C多次跟进沟通,最终了解到,A先生是接到了某某网络金融公司的理财推销,对方利用话术诱导老年客户通过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保单贷款等方式套取资金,再唆使老年客户购买不明理财产品。A先生向小C表示感谢,正是她的坚持与专业才让他在风险来临之际能够擦亮双眼,识破不法人员的违规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客户A先生明显是被不法人员煽动而提出贷款诉求,但实际并不清楚办理贷款业务的用途与风险。
从保险消费者角度来说,我们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搞清楚这份保险究竟“保什么”“不保什么”,是不是符合自身实际需求。
风险提示:
① 保险产品众多,保险消费者应充分考虑自身保障需求,对产品条款应认真阅读了解,切勿听信销售人员口头承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切勿盲目跟风投保或退保,同时切勿轻信天上掉馅饼。
② 科技逐步发展,保险消费者办理业务过程中通常会采用手机验证、人脸识别、签字等方式确认,消费者应仔细阅读隐私协议等条款,对自己授权或者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持续跟踪,切勿随意向他人透露银行账户。
评论